新闻资讯

热门推荐

咨询热线

咨询热线 400-8325-007

热门标签

| 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新闻资讯 >> 行业动态

泉州智能鞋材研发人才紧俏,鞋服产业升级缺口如何填补?

发布时间:2025-11-15 15:16:02 作者:珏佳泉州猎头公司 点击次数:2

作为“中国鞋都”,泉州鞋服产业占据全国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,安踏、特步等龙头企业扎根于此。如今,随着智能穿戴技术兴起,可监测步数、心率的智能跑鞋,具备温控功能的运动袜成为市场新宠,泉州鞋服产业正加速向“智能智造”转型。然而,转型路上最大的“拦路虎”浮出水面——智能鞋材研发人才严重短缺,这一缺口正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瓶颈。

智能升级提速,人才缺口成“卡脖子”难题

“我们今年计划推出搭载压力传感芯片的专业跑鞋,可找了3个月,都没招到合适的鞋材研发工程师。”泉州某中型鞋企人力资源总监李女士坦言。这种困境并非个例,据泉州鞋服行业协会数据,2024年泉州智能鞋材相关岗位需求同比增长47%,但人才供给率不足30%,仅传感器集成、智能面料研发等核心岗位的缺口就超5000人。

龙头企业的布局更凸显人才重要性。安踏去年推出的“创1.0”智能跑鞋,通过鞋材内置的柔性传感器实现步态分析,上市3个月销量破百万双。其研发负责人透露,这支20人的研发团队中,有12人是从电子、材料领域跨界引进的高端人才。而更多中小企业因缺乏人才,只能在智能升级的门口“望洋兴叹”。

多重因素叠加,人才供需矛盾凸显

智能鞋材研发人才的紧俏,是产业转型与人才培养失衡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从产业端看,泉州鞋服产业长期以代工、传统制造为主,多数企业此前对研发投入不足,导致专业人才储备薄弱。如今智能鞋材需融合材料科学、电子工程、大数据分析等多领域知识,传统鞋材研发人员难以快速转型。

从人才培养端,国内开设智能鞋材相关专业的高校屈指可数,多数人才需从材料、电子等相关专业跨界培养,周期长达2-3年。同时,泉州相较于一线城市,在人才政策、薪资福利等方面吸引力不足,不少高端人才更倾向于流向深圳、上海的科技企业。

多方协同发力,破解人才引育困局

面对人才缺口,泉州正构建“企业主导、政府扶持、专业机构赋能”的解决方案。企业层面,安踏、特步等龙头纷纷与东华大学、泉州师范学院合作开设“智能鞋材订单班”,定向培养专业人才,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企业实际研发项目,毕业后直接入职。

政府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推出“泉州人才港湾计划”,对引进的智能鞋材高端人才给予最高50万元安家补贴,同时设立1亿元产业人才发展基金,支持企业开展人才培训。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搭建了“智能鞋材公共研发平台”,为中小企业共享人才资源提供便利。

专业猎头赋能,架起人才与产业桥梁

在人才引育体系中,专业猎头机构的作用愈发凸显,珏佳猎头公司便是其中的代表。作为深耕泉州本土的猎头机构,珏佳猎头公司熟悉鞋服产业特性,精准把握智能鞋材研发人才的能力需求,已为30余家泉州鞋企成功匹配高端研发人才。

“珏佳猎头公司帮我们挖到了曾任职于某知名电子企业的传感器专家,仅用28天就完成了招聘,比我们自己招聘效率提升了3倍。”泉州某智能鞋企负责人表示。珏佳猎头公司通过建立覆盖全国的智能制造人才库,运用精准画像匹配技术,打破地域限制,为泉州鞋企引进外地高端人才,同时凭借对本地企业的了解,帮助人才快速适应岗位。

人才缺口的填补非一日之功,但随着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、政府政策的扶持,以及珏佳猎头公司等专业机构的赋能,泉州鞋服产业正逐步破解人才难题。未来,随着人才梯队的完善,“中国鞋都”必将在智能穿戴领域书写新的辉煌,而精准的人才服务,正是这场转型中最坚实的支撑。


本文标签

相关文章